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第四节 科举制的影响

字体:16+-

一、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科举制度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确定了选拔人才的机制与标准,使得当政者能够更好地网罗人才,为己所用。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选官途径,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3个发展阶段。其中科举制实行的时间最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巨大。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唐朝初年,官员比例,因科举而进入仕途的仅占很小一部分;至唐中后期,由科举而晋升仕途的人数逐渐增多,且位列高官者多是科举出身。科举成为士人入仕的正途。通过科举,唐朝确实获得不少杰出的人才。唐人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18]宋人说:“某尝谓李唐设科举以网罗天下豪杰,三百年间,号为得人者,莫盛于进士。”[19]如名臣房玄龄、姚崇、宋璟、张九龄、裴度等。

史载唐太宗曾私访进士科的考试场所御史府,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不禁洋洋自得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皇帝把科举比喻为网罗人才、控制人才的工具。经历了南北朝末年到唐初的动**局面,人才对统治者而言,一旦为其所用,就是建设国家、稳定政权的重要力量,但若流离民间,则难免成为反叛的有生力量。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打破阶层界限、全方位网罗人才的重要尝试,它的发展给读书人树立了坚定的目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零散的社会力量被科举确立的层层选拔机制集中起来,从地方到中央,围绕权力中枢形成了层层固定的壁垒,知识阶层与皇帝通过科举而结盟。

科举制度也在无形中扩大了知识的力量,充盈了士人的影响力。隋唐之前,士人阶层在政权中的力量是无规则和不稳定的,受限于人才选拔机制,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遇明主固然可以成为治世能臣,但多数还是处于“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困窘局面。科举制度给了中下层知识分子进取的动力和可能性。唐朝名臣狄仁杰、宋璟等,都是家世一般的中下层士人,若非科举之功,很难想象他们的最终发展,也难以预料缺失了这些名臣的支持,是否还有开元盛世的全面繁荣。而在隋唐时期,因为科举考试内容的限定,尤其鼓励文学之士的创作,唐诗、唐文、唐传奇等文学类型名家纵横,佳作频出,科举在其中有重要意义。今人所熟知的陈子昂、白居易等文学名家,都是科举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