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三、音乐与美术

字体:16+-

受到玄学的影响,魏晋人欣赏音乐贵“和”。比如阮籍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38]。嵇康说“音声有自然之和,无系于人情”[39]。陆机说“弦有常音,故曲终则改”[40]。

所以时人主张音乐的“和”,还是出于“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音乐是表达自然的一种媒介,美好的音乐能够体现宇宙本体、自然之道。所以和谐的音乐必然再现宇宙的和谐。是以嵇康主张“声无哀乐”,一方面出于“得意忘言”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然”的本体为一,在各种旋律皆有所体现,是以八音无情,何来哀乐之说?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临死之前,眼看距离行刑还有一点时间,于是“索琴弹之”,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弹琴本是嵇康生平之所爱,此时此刻索琴弹奏固无怪异,但此举或许也是一种抚平心绪,借声律之和谐来实现内心之和谐的方式,体现了他的人生志趣。

美术方面,汉朝绘画受观人之法影响,侧重“相其外而知其中,察其章而推其微”。到魏晋时期,则强调“形体可知,神气难言”,“入于虚无难言之域”。张彦远(815—907)《历代名画记》中引用顾恺之(348—409)的话说“凡画人最难”。《世说新语》中对此解释说顾恺之画人物“或数年不点睛”,有人去问缘故,顾恺之回答“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以为“这”、“此”,指眼睛)中。”“四体”与“精神”二者之间,顾恺之尤为重视后者:画人物不仅要惟妙惟肖,还要“传神写照”,此亦不失为一种“得意忘言”的表现。

绘画题材方面,时人品评人物多于山水之间措辞,比如形容某人“劲松风下”,某人“云中白鹤”,某人“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某人“胸中有丘壑”……既然能以山水之语品评人物,那为何不能描绘山水体现“自然”?于是山水画这一题材应运而生,成为当时人揭发生命源泉、探索宇宙奥秘的、表达人生取向的媒介。从而开启魏晋以降美术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