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第三节 虚怀纳谏、知无不言——贞观时期的谏诤之风

字体:16+-

君臣一体的执政理念让贞观君臣情同父子,但就像父子之间常有摩擦龃龉一样,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之间也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解决,反过来确保并促进了和谐关系的发展,而解决冲突的方式便是谏诤。贞观年间的政治风情多姿多彩,但最为绚烂夺目之处当为君善于纳谏、臣敢于进谏的良好风气。

唐太宗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贤明之君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虚心纳谏,昏懦之君则会极力护短,拒谏饰非。魏徵也曾对唐太宗有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在贞观君臣眼中,隋炀帝就是由于过度自负、护短拒谏而导致身死国灭,他们坚决不可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唐太宗经常鼓励臣下犯颜直谏。如若一段时间听不到臣下谏言,便会主动询问缘由。唐太宗为人不苟言笑,仪容威严,为了不让臣下感到拘谨紧张,他还特意做出和颜悦色的神情,让谏臣能够放松、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到进谏之人是在指摘君主过失,忤逆龙鳞,必定心生恐惧,所以唐太宗非常注意倾听的方式,即便所言之事不合其心意,他也不会随便动怒,以免群臣以后不再敢于大胆直言。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与魏徵讨论朝臣谏诤之事: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者。敢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9]

唐太宗说到做到。贞观八年(634),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认为他是在故意讪谤朝政,便对大臣说:“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魏徵从旁解释说:“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唐太宗虽然怒气仍未全消,但却说:“朕初欲责此人,但已许进直言。若责之,于后谁敢言?”为了不堵塞之后的进言之路,不打击群臣的进谏热情,唐太宗遵守自己的承诺,不仅没有处罚皇甫德参,反而还赐绢20匹,以示鼓励。正是因为君主具备这种从谏如流的大度胸怀,臣下方能有不惧龙颜的箴言规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