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与民休息——贞观君臣的执政理念

字体:16+-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长于民间,历经隋末丧乱,对民间疾苦,无不知之。在他看来,为君之道,必先存抚百姓,绝不可苛剥百姓以奉养君主。贞观初年,他曾对王珪说起隋文帝统治时期,某年大旱,百姓饥乏。当时国库充盈,但隋文帝竟然不怜百姓而惜仓廪,任百姓逐粮,而不加以赈济。隋炀帝即位之后,恃此富饶,奢华无道,终致亡国。隋亡的教训告诉后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因素是百姓,而不是国库。唐太宗还不止一次地表示人君应该简洁清净,方能不误农时,不扰百姓。为了消弭天下百姓疾苦,他甚至愿意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贞观二年(628),京师大旱,发生蝗灾。唐太宗在禁苑之内捉到几只蝗虫,愤怒地诅咒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说完,就要把几只蝗虫吃掉。左右之人忙上前制止。唐太宗说:“移灾朕躬。”说完就把蝗虫吞了下去。说来也巧,那一年,蝗虫没有继续为灾。正是因为唐太宗具备这种以人为本、体恤民情的思想理念,才使他在唐王朝基本统治路线的制定过程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贞观初年,唐太宗曾在一次御前会议上与群臣讨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论思路。唐太宗首先抛出问题,认为唐王朝承隋大乱,社会不易治理,老百姓也难以教化,希望群臣能够发表意见,提出对策。随着讨论的进行,大臣之间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魏徵为代表,另一派以封德彝为代表。魏徵认为百姓在历经丧乱、受尽危困之后,反而向往治世,更易于教化,所以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实行王道,教化百姓,方能上下同心,太平可期。魏徵的意见遭到了封德彝的强烈反对。封德彝认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百姓日渐浇讹,故秦朝以法律来理国,汉朝则杂用霸道,他们大概不是不想教化好百姓,只是做不到罢了。他认为魏徵是个书呆子,不识时务,如果信用他的虚妄之论,必定会国破家亡。魏徵也不甘示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