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二、两税法的来源——户税和地税

字体:16+-

户税和地税是唐朝前期与租庸调制同时并存的两个税种,性质与租庸调比较接近,是后者的补充,这两种税就是唐中期以后创行两税法的制度来源。

(一)地税

唐朝前期的地税,最初是为设立义仓而征收的一种专门税。义仓即义税社仓,是政府设置的统一救荒之专用粮储,始于隋朝。开皇五年(585),工部尚书长孙平奏请“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17]。隋朝的义仓是官督民办,立仓于社,由社司管理,执帐检校。隋统一后又进一步规范义仓制度,按户等高低征收社仓税,储藏于州县,由地方官吏掌管。至于税率,开皇十六年(596)规定:“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18]

唐朝建立之始,即开征义仓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建国,九月即下令各州县置社仓;唐太宗贞观二年(628),户部尚书韩仲良奏请“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19]。这时的唐朝义仓税是按亩征收的。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一度由亩征税改为按户等征税,“令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20]。至唐玄宗时,地税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开元二十五年(737)正式规定:

凡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已受田及借荒等,具所种苗顷亩,造青苗簿。诸州以七月已前申尚书省,至征收时,亩别纳粟二升,以为义仓。宽乡据见营田,狭乡据籍征,若遭损四以上免半,七以上全免。其商粟户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中以下递减一石,中中户一石五斗,中下户一石,下上户七斗,下中户五斗,下下户及全户逃,并夷獠簿税,并不在取限。半输者,准下户之半,乡土无粟,听纳杂种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