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轮船参与运漕以来,木帆船过剩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双方矛盾白热化。同治十二年漕粮海运结束后,李鸿章接到了江浙沙、宁船号商郁森盛等人的请愿书,书中提及沙、宁各船历年来都是勤勤恳恳,报效朝廷,现在生计日蹙,唯存漕粮海运这一线希望,商人们恳请朝廷每年能够拨给他们装运漕粮100万石。李鸿章把难题抛给了江苏巡抚张树声,而张树声的回复是:本年应运的漕米有110余万石,应该先尽沙船装载。
招商局“丰顺号”轮船
这绝非李鸿章的本意,在他的授意下,招商局迅速进行反击。朱其昂等人通过苏松太道沈秉成向张树声请愿,指出本年不但不能压缩轮船招商局所运漕粮数额,反而应该予以增加。他们认为沙、宁等船困苦凋敝,“恃运漕为养命之源”,但轮船招商局创办伊始,也是以运漕为立足之基。同治十三年江苏的漕米一共65万石,应仍按“沙八轮二”的比例,即由沙、宁船分运52万石,轮船运13万石。也就是说,应较去年多派3万石给招商局。后来,署布政使应宝时、粮道英朴等人经过商议,决定将沙、卫等船的运载量一律折减,从中提出漕粮正米3万石,并随同商耗2400石,拨归招商局承运。事后,统计这一年轮船招商局所运江苏之米,共11余万石,与上年基本持平。可见轮、沙双方都做了让步。
虽然这场轮、沙之间的斗争最终以和局收场。但是不难发现,洋务派创办招商局,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借漕粮海运之名,以兴办洋务运动之实。而沙船业的衰退固然影响了漕粮海运的发展,但是至少在光绪初年以前,沙船并非不敷,而是还有剩余。轮船招商局参与到漕粮海运之中来,对传统的木帆船业造成巨大的冲击。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轮船,木帆船欲作最后一搏,故焕发出很大的活力。可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木帆船主将希望寄托于官方的政策倾斜和扶植上,而不通过改造自身来谋求发展,这也预示着它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