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中法战争的打击,要求实行河运的呼声激涨,这极大地推动了清代河运漕粮的进行,成为清代自大规模实施漕粮海运以来,最为重要的河运阶段,河运几乎有回光返照之势。
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朝廷中支持河运的势力大增,两江总督曾国荃和江苏巡抚卫荣光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故决定提出将江苏的5万石漕粮试行河运。江北漕粮自然是要河运的。漕运总督松骏也参与到这次的河运行动中来。运完此批漕粮后,江苏方面竟然为11人请奖。户部在审核的时候原本打算删减一些,但是江苏却坚称,这次河运正值天气亢旱,官员们于炎风烈日中奔走非常辛苦,实在是减无可减。
本年河运的确非常狼狈。江北及江苏回空的漕船,行驶到东昌阿城上闸遇到阻碍,船被搁浅。借黄河之水灌入运河中,使得新闸口外淤积成了平陆。而闸内至五里铺的这一段也淤塞,挑夫们非得要提高报酬,否则不肯开工清理淤泥。经过东昌府程绳武的开导,终于在九月初六日开工,昼夜赶挑,到二十日完工。各船抵达了陶城埠口门时,发现黄河的河床比当地河流的河床高出了一尺有余。接着,官员们开放大坝放漕船通行,才出运六十余只船,黄河水陡然倾落,口门处就立即淤塞,不得已只能前后筑坝,雇夫拖曳漕船。十月初二,船队抵达十里铺,但是新闸内外的淤塞更为严重。通过雇夫拖挽,连夜抢办,并派遣官员驰赴南柳林闸,直到十六日,才将江北、江苏回空漕船全部帮挽入运河,得以陆续南下。
黄河淤塞过甚的问题也确实一直让清政府很头疼,德国工程师白特概在此年接受了山东巡抚的委托,到黄河下游勘察,并且制订了一个治黄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曾引起同法国竞争者在供应浚泥机上的一场斗争”,但是治黄还是毫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