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合作是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国际形势而提出的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地区合作的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地区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地区合作观的思想基础
地区不但具有地理空间的含义,而且具有历史空间和意识空间的含义。英国学者巴里·布赞认为地区的构成需要三个条件:共有的特性、成型的互动和共享的知觉。地区合作就是同一地区内以国家为主的行为体基于地区事务和共同利益所进行的各个领域的合作。中国的地区合作概念,指的不仅仅是限于与中国有共同的陆上和海上边界的国家,还包括那些地理位置上与中国靠近并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有的学者认为,一个国家与其不靠近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称为地区合作,例如,中国与非洲、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广义的地区合作。我们要研究的地区合作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地区合作是地区内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地区合作的内在因素。同时,地区合作也是世界各个地区先后走上地区合作道路推动的结果,这是地区合作的外在因素。中国的地区合作理念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中国的地区合作观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的历史传统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既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中国外交萃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的思想和智慧。
“中庸”的要义即“执两用中、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中庸思想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节制内敛和自我平衡的文化。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和平共处”,中国界定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为“互利共赢”。“和”即“和美”、“调和”、“和谐”、“和睦”。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讲人际关系状态;《尚书·尧典》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则指国际关系准则。这些思想构成了今天中国外交中的“睦邻友好”、“求同存异”等政策主张的思想基础。老子讲“圣人之德,为而不争”、《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则提倡以德怀人的“王道”等宝贵理念,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重蹈历史上西方列强崛起扩张的老路,绝不搞军备竞赛,国强不必霸等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中国在周边采取“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在国际上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唐朝僧人玄奘跋涉千里远赴印度求取佛教经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重学习世界各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先进科技成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论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左传》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百业待兴、资金短缺之际,毅然决定免除日本1200亿美元对华战争赔款,面对南海岛屿归属争端,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加以解决,充分显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基本思想和对外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