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洛克歌剧是以吕利、拉莫为代表的音乐悲剧(Tragédie lyrique/Tragédie en musique)[1],其题材大多选自古代神话传说,带有强烈的宫廷审美趣味;艺术的作用是在美的作品中展示国王的伟大和他在慷慨中显示出来的高贵气质。自大革命以来,代表旧王朝审美趣味的巴洛克歌剧—音乐悲剧逐渐衰落。富有的巴黎资产阶级和革命党人、帝国将军们更喜欢奢华宏大的法国大歌剧以及诙谐风趣的喜歌剧。19世纪初期巴黎歌剧院里上演的剧目,创作于旧王朝时期的音乐悲剧比重已经降低到三分之一左右,而诸多通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院,则根本看不到这种类型的作品上演了。
其实传统并没有丢失:20世纪上半叶许多歌手都曾在钢琴伴奏下演唱过音乐悲剧里的咏叹调,如杰拉德·苏哉等。但音乐悲剧的确要等到古乐复兴运动发展到一定高度、积累到相当水平的时候,才能得到复兴。1975年法国古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让-克劳德·马古瓦为CBS公司录了吕利的全本《阿尔切斯特》,不过采用的是现代乐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包括加迪纳在内的几位指挥家重新挖掘上演了一批拉莫的音乐悲剧,1987年威廉·克里斯蒂指挥、让-玛丽·维莱吉耶(Jean-Marie Villégier)导演的《阿提斯》(1986年12月在佛罗伦萨试演)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正确配置的古乐团和通奏低音、强调朗诵的演唱方法、使用复古的布景和服装、剧中舞蹈采用巴洛克舞蹈等。
但是《阿提斯》的成功仅可被称为“空前”,因为其后音乐学者、导演、声乐研究家、舞蹈家、语言学家、指挥家和演奏家,甚至布景制作和舞台机械的制作者们都在不断研究以求精进。以今天的眼光看,20年前《阿提斯》的意义更在于开启了一扇大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20年后,吕利的两部重量级歌剧,《卡德缪斯和埃尔米奥妮》(Cadmus et Hermione)以及《提修斯》(Thésée)相继在巴黎上演,其间相隔仅仅20天。有趣的是艺术思想并非完全相同,争论之中隐藏着巴洛克歌剧真正意义上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