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谐之诗:乐游法兰西

巴洛克歌剧《圣·阿莱西》

字体:16+-

十一月巴黎歌剧舞台的中心词是巴洛克。巴黎歌剧院在加尼埃宫重演亨德尔的《阿尔辛娜》(Alcina),依旧是1999年罗伯特·卡尔森(Robert Carsen)的现代派制作。然而相比之下,香榭丽舍剧院上演的《圣·阿莱西》更激动人心。原因有三:首先斯泰法诺·兰迪(Stefano Landi)的这部巴洛克歌剧上演的机会微乎其微;第二导演本杰明·拉扎尔(Benjamin Lazar)是一名巴洛克舞台学者,对巴洛克肢体语言及其与音乐的配合有深入的研究;第三便是音乐方面,威廉·克里斯蒂调动了九名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参演这部歌剧制作,其中更有如日中天的菲利普·雅卢斯基(Philippe Jaroussky)。

《圣·阿莱西》创作于1632年。此前的歌剧大多是神话传说题材,而《圣·阿莱西》则首次采用确切存在过的史实和事迹。圣人阿莱西是公元4世纪的罗马贵族子弟,婚礼之夜离家出走,到耶路撒冷朝圣并献身给神。其后返回罗马,隐居在其父的宅邸,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就是17年前离家出走的那个人,死前才揭示出真相。

这次上演的《圣·阿莱西》无疑是一次重要事件,其意义和价值在于重新创造了这部歌剧,并在严谨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历史原貌。对21世纪的观众而言,这是一次绝妙的审美体验,巡演各地票房告罄、观众如潮一般的掌声和欢呼证明了这一点。导演拉扎尔功不可没,整个舞台的装饰和布置都依据1632年罗马首演时留下的素描重新创作还原,舞台全部用烛光照亮,一方面尊重历史演出的面貌,另一方面也营造出独特的油画效果,让人想起许多宗教题材绘画的色调。除本杰明·拉扎尔外,编舞弗朗索瓦丝·德纽(Fran?oise Denieu)也是巴洛克肢体语言的专家。她精通巴洛克舞蹈,第二幕及第三幕结束时的舞蹈编排和剧情紧密相扣,典雅高贵又如行云流水。歌手们在舞台上演唱时,肢体语言也非常巴洛克,身体的和谐、手臂的摆位和动作、脚步的移动都极赏心悦目。舞台服装也一反当前流行的现代派,不再是男人西装、女人丝袜高跟鞋,而是回归了历史本真。裙子的形状、衣服下摆的长度、鞋的样式、袖子的形状,身体、胳膊、头颈和脚的姿势,都极符合舞台上人物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