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谐之诗:乐游法兰西

被忽略的大师——拉莫

字体:16+-

进入18世纪,法国音乐生活的重心逐渐从凡尔赛转移到了巴黎。当时最盛大的事件—无论对普通观众、贵族名流,还是作曲家、乐手等业内人士—都是歌剧院里的一举一动。进入18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便是让-菲利普·拉莫。到了拉莫的时代,路易十四辉煌、金光灿灿的风格已经消退,更为“正常”的审美开始抬头,相对“朴素”的风格在室内装饰、绘画作品、建筑风格中都有体现。

拉莫是能够和亨德尔、巴赫比肩的大师,然而今天的我们似乎忘记了他。他们三位几乎处于同一时代:拉莫生于1683年,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尔都大两岁。作为18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他们似乎都曾有过“被遗忘的岁月”:巴赫的受难曲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被重新发现,亨德尔的歌剧沉寂了两百年,只有《弥赛亚》和《水上音乐》等管弦音乐为人所知。拉莫的创作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和芭蕾配乐、宗教作品、室内乐和键盘独奏。拉莫宗教作品里最具代表性的大经文歌丝毫不逊色于巴赫的康塔塔,美艳程度尤甚;而拉莫的数套羽管键琴组曲不仅结构谨严,更充满随处可见的神来之笔,在和声上也有极大的创新,堪称法国版的《十二平均律》。

拉莫在歌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说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回顾的,就是他所做出的历史性创新。今天,即使最死硬的号称“反对人声听不进去歌剧”的人们,也绝对无法拒绝如此优美、充满戏剧感和张力的拉莫、歌剧的拉莫。熟悉拉莫歌剧的人,会不禁随着他的音乐起舞,或在脑海里假想着舞台上会出现的舞步……虽然说“标题音乐”的说法源于19世纪,然而早就有了直接描写大自然的音乐。例如暴风雨的场面,最出色的乐段我首推蒙冬维尔大经文歌的一节合唱,但拉莫也在歌剧《普拉提》中将之刻画得极其生动,丝毫不逊色于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的描绘。《卡斯托和波吕克斯》里的葬礼音乐应归类于历史上最美丽华贵、最平静泰然的葬礼场景,我曾想,临终前或许我会指定这首曲子在我的葬礼上播放;几首和缪斯女神联系在一起的配乐绝对丝绸般高贵且绝不落俗套,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配得上歌剧中的人物。《殷勤的印地人》里所选的野蛮人之舞和恰空堪称当时最脍炙人口的歌剧片段,即便和普契尼的煽情段落相比,也同样能立刻抓住哪怕丝毫没有接触过歌剧的听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