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是一个独特的城市,欧洲曾经最伟大的宫廷之一的所在地。1607年在意大利曼图阿,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首演,犹如响起了一声惊雷,标志着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巨大变革。同一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第一次在凡尔赛狩猎。不过很短暂的38年后,1645年法国就上演了第一部“引进”版歌剧—意大利作曲家弗朗切斯科·萨科拉蒂(Francesco Sacrati)的(La finta pazza)。尽管法国观众出于政治原因不那么喜欢这部戏,但毕竟标志着一种外来的强势文化登上历史的舞台。1673年,法国自己的歌剧诞生了,菲利普·基诺(Philippe Quinault)写剧本,吕利作曲的《卡德缪斯与赫尔米奥涅》(Cadmus et Hermione)今天被公认为第一部法国歌剧。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法国歌剧的诞生是由一位意大利人完成的,他就是伟大的让-巴蒂斯特·吕利,尽管他内心认为自己是一个法国人。不过在此之前,来自意大利的影响及法国本土的音乐元素为法国歌剧诞生贡献了力量。
路易十三时期,意大利仍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丞相大人、红衣主教马扎林也是出生在意大利,这样一位对意大利文化推崇备至的当权派,自然倾心于意大利艺术,包括如日中天的歌剧。于是巴黎的宫廷里有了弗朗切斯科·萨科拉蒂的歌剧,有了后来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的《爱人阿喀琉斯》(Ercole amante)……而与此同时,法国本土的音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宫廷中流行的宫廷恋歌、假面舞会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假面舞会包含了舞蹈、歌唱等多种元素,且极具特色,为意大利所没有。宫廷恋歌也非常发达,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很深,但基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其中最有名的作曲家就是米歇尔·朗贝尔(Michel Lambert)。朗贝尔的老师叫皮埃尔·德·尼埃尔(Pierre de Nyert),正是这位先生教给了朗贝尔意大利的“优雅的歌唱方式”。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已经是1640年前后,可以推断,虽然法国当时和意大利在艺术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但终究落后了差不多二三十年的模样,但终究一个蓬勃有朝气,一个已经过了最辉煌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