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马克思主义:解构还是僭越?

四、形式各异的新霸权理论

字体:16+-

本节具体描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文化实践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新霸权理论。体现在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文化实践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每一种霸权虽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体立场、权力斗争、权力语言为核心,借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不相容的霸权的逻辑,来构建新的社会图景,从而把权力扩展到各个领域,都是当代资本主义新的社会形势的体现。

(一)社会政治层面的霸权

社会政治层面的霸权是从哲学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政治和社会。拉克劳和墨菲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典型代表。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必须放弃狭隘的生产逻辑,采取一种文化政治的方式,在形成认同的话语条件上展开斗争,夺得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地位,以此作为激进民主运动的先决条件。

在社会政治层面,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一直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取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其阶级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消失了,那么无产阶级所必然追求的政治目标即共产主义也就令人产生怀疑,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追求之间也并非一定具有必然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斗争策略也就无法再适应当代兴起的新社会运动的社会形势,也无法解决当代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因此,拉克劳和墨菲主张西方反资本主义新社会运动的各种力量作为霸权的主体,应该运用新霸权的斗争策略先夺得意识形态上的“文化霸权”,用“激进民主”代替无产阶级原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目标,继而实现激进、多元、民主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拉克劳和墨菲所说的意识形态上的“文化霸权”,是在继承和超越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拉克劳和墨菲指出,当代新社会运动多元主体的复杂性和各种对抗形式的复杂性,表明“文化霸权”主体已经由阶级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主体,通过主体为自身利益所行使的权力也就再不必须具有阶级的属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克劳和墨菲消除了霸权的阶级还原论,拉克劳和墨菲对“文化霸权”进行了清洗之后,又为霸权“替补”进了新的内容:强调霸权以非统一的划分方式的存在和对抗性力量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对抗就没有霸权,有了对抗关系并不表明霸权必然会“链接”,霸权“接合”实践取决于等同原则与自主性原则的统一,遵循偶然性的逻辑。因此,所谓“文化霸权”就是在对抗力量构成的社会关系中,通过把一些不固定的要素“链接”成为部分固定的环节,从而将一种话语或一套话语扩展成为社会行为及其导向的暂时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