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巴黎的“五月风暴”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1968年国际上发生的系列重大事件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文学的综合性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最早是在法国登台,其后才流行美、英,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一种运动而风靡整个世界。后现代主义在法国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国际上动**的社会环境与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的变迁所推动的结果。
1968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第一书记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宣布旨在建立“富于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此项改革的计划包括废止审查制度,释放政治犯并使非共产党团体合法化,杜布切克的改革被西方称为“布拉格之春”。[1]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实质是想克服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地建设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但“布拉格之春”很快遭遇莫斯科的“寒流”,8月,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五国军队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坦克也碾碎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苏式社会主义的最后一点幻想。而1968年世界性的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给极富有批判精神的左翼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希望,2月,柏林爆发了欧洲青年反“越战”的示威游行,参加人数多达2万人,4月,德国法兰克福爆发示威游行,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全美一百多个城市发生暴乱。[2]在法国,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不满引发的学潮和社会对抗,很快在工人中引起了反响。5月,全法总罢工开始,上百万大学生和工人参加游行,掀起了“五月风暴”,而被大多数左翼知识分子寄予厚望的法国共产党却未能有效地在这场运动中承担起政治的和道德智识的领导。以“敢于思考!敢于言说!敢于行动!”为口号的“五月风暴”激发了哲学家对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的探究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使法国的知识分子列维斯特劳斯、雅克·拉康、塞尔日·马勒、安德烈·高兹、路易·阿尔都塞、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尼可斯·普兰查斯、罗兰·巴特、吉·德勒兹、让·鲍德里亚、皮埃尔·布尔迪厄、让-弗朗悉瓦·利奥塔、阿兰·图雷纳、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走向了社会舞台的最前沿。他们对“五月风暴”进行哲学反思的思想成果,构成20世纪法国文化大景观,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资源,他们的理论也共同构成了今日名之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