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马克思主义:解构还是僭越?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字体:16+-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告别了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陷入滞涨时期,石油危机加剧世界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罢工此起彼伏。西方国家逐渐放弃了凯恩斯—福特主义的政策,开始大幅度地削减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新保守主义上台执政,对英国和美国来说,80年代是“撒切尔时代”和“里根时代”,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撒切尔夫人启动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里根一方面实行“不干涉主义”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共产主义进行大肆攻击。西方的左翼思想和左翼运动的政治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失去了五六十年代的批判锋芒。1985年3月英国煤矿工人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结束了长达一年的罢工,多数媒体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那种以为强大的工会势力足以颠覆政府的现象终于成为过去。[1]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政治实践上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一个明显倾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衰落。自“五月风暴”之后,西方的新左派以及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德拉·沃尔佩、阿多尔诺、哥德曼、卢卡奇、霍克海默、布洛赫、马尔库塞、萨特、阿尔都塞的相继谢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趋于削弱;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隐含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导致其理论的瓦解,如20世纪60年代末影响最大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学派,忽视历史,并倾向于把社会消解为话语,催生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最终导致了阿尔都塞学派的解体和分化,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或是拥抱新自由主义、激进民主主义,或是从马克思主义退出,转向后结构主义。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的下限大体上可以划到70年代中期为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