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后马克思主义萌发的前阶当在1956年。众所周知,1956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笼、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发生“匈牙利事件”。这些事件使各国共产党和左翼阵营受到巨大的震动,法国也不例外。法国共产党党内出现退党风潮,党外围知识分子也纷纷离开共产党,一时间,思想界出现混乱动**的状态。一些退党分子以及与法国共产党决裂的党外知识分子试图脱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即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创另类的“马克思主义”。几乎是在1956年“三大事件”出现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反映上述知识分子观点的刊物和著述。例如,由拉康创办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杂志、由埃德加·莫兰创办的《论辩》(Arguments)杂志、由乔治·弗雷德曼创办的《交流》(L′Echange)杂志、由拉罗丝出版社创办的《语言》(La Linguistique)杂志、由让-埃德恩·阿利耶主编的《太凯尔》(Tel Quel)杂志,以及由巴黎高师阿尔都塞的弟子负责的《马列主义手册》(Cahier Marxistes-léninistes)杂志等。
在这些杂志中,最为重要的是《论辩》和《太凯尔》这两份杂志。《论辩》杂志是以埃德加·莫兰、科斯塔斯·阿克赛洛斯为首的法共脱党知识分子创办的杂志,其背后还有原法共政治局委员昂利·列斐伏尔。列斐伏尔虽没有担任编辑,但它实际上是该杂志的精神领袖,该杂志鼓吹的“元马克思主义”就出于他的“元哲学”思想。《论辩》杂志的宗旨是“不加任何限制地修正任何陈旧的思想和流行的意识形态,对这些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不存在任何教条和进取,关心主导地位的或被认为是革命的现实和思想,探讨当代世界的所有(社会、政治、人、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的)方面,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1]《论辩》杂志的理论家们有感于1956年的波匈事件,试图发展一种“另类的”马克思主义,标榜向新思潮和社会新现象开放,提出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又冒险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论辩》杂志持续了6年时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巴黎刮起“结构主义”风,《论辩》集团才逐步解体,一些人皈依结构主义,另外一些人则与《太凯尔》杂志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