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是以政治上的权力更迭、军事上的惨烈战争和经济上的起落兴衰为纲的。对西方文化与其殖民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讨相对受到忽视,这使得我们常常只是注重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和资源掠夺问题,看到这一方面对殖民地的破坏,但在文化上看到的则主要是西方文明带来的启蒙和现代化作用,对其破坏性问题认识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换,西方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在殖民历史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这正是留给后殖民主义进行处理的领域。因此,后殖民主义中的“后”,在这个意义上既有时间上的“滞后”的意思,也有在层次上的“幕后”的含义。也就是说,它面对的既是一种在时间上逐渐显露出来的后遗症,同时相对于政治军事的领土殖民问题,后殖民主义处理的也是一种居于后台的文化问题,尽管它一开始就伴随领土殖民。换句话说,它所处理的文化殖民问题本身具有隐性和事后性的特征。在殖民地取得政治独立之后,当殖民地人民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这些隐性的后果才十分突出地呈现出来。
不同殖民地的独立有着不同的语境和漫长的历史,这历史也是压迫和反抗相互较量的历史。以英帝国为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预示了三种情况:一是18世纪末美国的独立;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欧洲移民为主的“自治领”(Dominions);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国家的独立。[40]就前两个阶段的情况来说,其土地上的主要居民已经变成欧洲移民。本土居民,如加拿大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土著部落、南非的黑人等,已经遭到严重摧残,他们的抵抗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真正的本土文化实际上处于沉默的边缘,几近于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移民的“本土文化”了,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文化上几乎就是第二个欧洲。这些国家在政治上虽然取得了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恢复土著民族的自主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英帝国的关系是母子关系。通过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民族独立的是第三阶段的亚非拉民族国家。这些国家以本土居民为主流,经过了战争、民族起义,采用了像印度的“不合作运动”、罢工等各种形式的斗争,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机遇下取得了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