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怀念一匹羞涩的狼

插花与套叠:一种文本秘密

字体:16+-

大约在1971年,我在乡下老家的小学里读三年级。有一天学校旁边的场院上来了三个怪人,他们打铁又兼说书。在乡间的手艺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此身兼两任的人物。白天,他们叮叮当当火星四溅,晚间则点起一盏明晃晃的汽油灯,一通乱鼓和钢板的敲打之后,在飞虫乱舞的光线里,他们唾沫飞溅地开始说书。

他们说的,便是《红岩》。但想来那是最蹩脚和混乱的说书了,三人中一个负责看场子倒水,一个敲鼓,另一个是师傅模样的人,粗糙的大手里敲着两片月牙似的钢板,拖着怪模怪样的长腔,说的是江姐见叛徒甫志高与双枪老太婆。其中插入了很多并不着调的小段,说到了“女特务”的长相,江姐的旗袍,甫志高的油分头和小眼睛,最后说到膀大腰圆手持双枪弹无虚发的老太婆。其间好像还穿插了对美帝和苏修的挖苦讽刺,现在想来真是有些“后现代”或“解构主义”的意味了。

那是匮乏年代的景象,乡村的场院里人挤得水泄不通,不知道那口水里出来的粗俗比喻和夸诞叙述有什么魔力。

但这确是我童年难以抹去的一个记忆。几年后,我得到了一本只有半张封皮的《红岩》,对于这本书,十二三岁的我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至少远没有得到《烈火金钢》时的那种兴奋。我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将它读完,究其原因,大概是没有足够的耐心看那些沉闷的人物背景交代,还有它奇怪的“陌生感”—现在想来这应该是弥足珍贵的一点,陌生是文学性的必备条件。但那时的我似乎更热衷《烈火金钢》一类作品,因为它更具有浅近的故事性和传奇性。不过我对这本有些残破的书中的插图—大约十几幅木刻画,倒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些奇怪的插画让我对它产生了敬畏感,感到了它与别的书迥然不同的冷峻和硬度,以及苍劲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