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时行乐:音乐生态综观解读

迈向70周年的生涯试练

字体:16+-

台湾交响乐团2014年5月5日在台北音乐厅的音乐会,是乐团艺术顾问水蓝三年任期内的最后一场演出。这场音乐会曲目安排虽以纪念理查德·施特劳斯150岁冥诞为名,实为一场“类”成绩单的展现。在这纸成绩单上,分数好坏不是水蓝追求的重点,更多的是他对乐团的期许,以及乐团对于这位顾问的反馈。

说期许、论反馈,感觉很形式化。实情是,对于2015年庆祝成团70年的台湾交响乐团来说,如此“期许”所产生的正面能量,如此“反馈”所发挥的正面效应,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实在的一次。若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台湾交响乐团从团长到指挥,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是事实。水蓝从就任到期满,历经四位团长,相较之下,他虽为顾问职,但每乐季平均8场到12场的演出,三年来的稳定度比团长来得高,时而发挥安定军心的作用。

作为指挥水蓝有几项特质,他循循善诱,喜爱与团员沟通,训练乐团的方式稳扎稳打。他经常强调,一般乐团若能以200%的热情全力以赴,对他的意义胜过只花20%力道的顶尖乐团。回看本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水蓝便是以各种手段,激发乐团潜能,逼使团员自我成长。

音乐会第一首曲目,选自贝尔格《抒情组曲》的三乐章。十二音列、无调性的现代曲目,并不在台湾交响乐团习惯的曲目之列,原因在于现代音乐在台湾经常被视为票房毒药,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于偏食。乐团鲜少触碰这些曲目,训练起来自然多了障碍。

台湾交响乐团的《抒情组曲》虽然难掩生涩,但明显可感受其破除障碍的冲劲,此能量出自团员间的同心协力。水蓝接任艺术顾问之后,聘请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出任驻团音乐家,他不时与团员合作室内乐,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团员在室内乐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彼此的默契,各声部间投入更多精力聆听彼此。《抒情组曲》原为作曲家写给弦乐四重奏的作品,之后才将其中数个乐章改编成弦乐合奏版本。试想水蓝安排这首作品,一方面扩展了乐团曲目,同时检视乐团室内乐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