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巴巴须与泰勒曾经将西方纪录片分为解说式、印象式、观察式、自省式四个类型。21世纪初,美国学者比尔·尼可尔斯在他的专著《纪录片导论》中,总结了纪录片产生以来创意理念演变的历程,将西方纪录片划分为六种类型。
一、诗意模式纪录片
诗意模式纪录片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影片强调视觉联想、音律或节奏感、描述性的细节以及规范的结构。这种类型纪录片是伴随欧洲纪录片先锋派中的“城市交响乐”式纪录片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欧洲早期的诗意模式纪录片如法国导演让·维果执导的《尼斯的景象》、德国导演沃尔特·鲁特曼执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执导的《雨》《桥》等。诗意模式纪录片舍弃了连续性剪辑的传统和场景与场景之间明确的时空感觉,转而探索综合时间节奏和空间布置的关联与形态,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相对于内容而言,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更注重形式,以追求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和谐美感和交响乐中的节奏感。
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纪录片类型,诗意模式纪录片往往运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将松散的碎片运用特定逻辑拼贴起来。例如,将城市中的生活以看似随意而又有韵味的方式罗列在一起,产生一种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超越常规的自由美感乃至视觉与听觉快感,至于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与意义,全凭观众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诗意模式纪录片已经站在了纪录片范畴的边缘,因为这类纪录片突出诗意而不得不在叙事上有所牺牲。”[4]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叙事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观赏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意味着对纪录片形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内容和意义的追求。就创作技巧而言,这种类型纪录片通常通篇使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镜头剪辑伴随音乐的节奏舞动,呈现规律性变化,有时会加入少量的说明性字幕。观众在获取音乐和镜头节奏变化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拥有了自我诠释和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