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实践探索——基于北京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

字体:16+-

岳金柱[1] 甘承伟 宋珊

党的十八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近年来,北京在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改革、推进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人民团体为骨干,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和服务管理模式,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目前,已经认定27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170多家区县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一大批街道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着力把社区居委会打造成社区层面的枢纽型组织,基本形成市、区、街、居四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网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作用发挥,为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提供了范例。

近年来,北京把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把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总体思路,以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为抓手,着力创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一、问题的由来和提出

目前,北京依法登记注册的市区(县)两级社会组织7 900余家,加上大量的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草根组织以及高校社团,总量为3万家左右。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分布在首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原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社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社会组织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人、财、物严重依赖行政部门,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自主发展、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二是管理分散、联系松散、服务缺位、监管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仅市级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就多达134个,绝大多数是党政机关部委办局,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大多很难投入精力来提供专门的服务和管理。三是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社会组织只能以其他形式存在,以至于大量草根组织游离于法律和政策边缘,作用发挥不好,实践中对这类组织工作办法不多、掌握信息不全、管理服务滞后。四是部门之间缺乏联动,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各方面信息分割、缺乏沟通联系,没有形成服务管理的合力。五是由于渠道不畅,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滞后,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不到,社会组织从业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长期不能过正常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