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英国保守党语境中的“大社会小政府”特点、困局及与我国的对比

字体:16+-

成晓叶 凌宁[1]

2010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提出了“大社会”的竞选口号,在成功将连续执政13年的工党挤下台之后,戴维·卡梅伦的“大社会”计划似乎并不像竞选时那么受到民众的追捧,在保守党与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领导下,“大社会”计划在理论上仍显稚嫩,在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但英国“大社会”的计划所需要的基本的社会土壤、政治土壤仍然不成熟,在国情差异较大的我国推行类似的做法未必可行。

一﹑英国“大社会”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一)“大社会”计划产生的背景

英国保守党于2008年6月发布了《一个更强的社会:21世纪的志愿活动》绿皮书。在2009年的秋天,戴维·卡梅伦在雨果·杨讲座上阐述了“大政府”的概念,这次演讲也明确了志愿活动与社区组织在实现“大社会”这一理念中的作用。

“大社会”也是保守党2010年竞选的重要砝码。戴维·卡梅伦在雨果·杨讲座上发表了第二次重要的演说,该演说同时也构成了部分保守党的竞选纲领。2010年5月由保守党和自由党首相与副首相参加的联合政府政策声明中就包括发布“大社会”的议程。

(二)起源与定义

“大社会”是英国2010年保守党大选宣言的标志性口号。《泰晤士报》将“大社会”口号称为重新塑造政府职能以及解放企业家精神的一个进步举动。现已成为保守-自由党联合政府协议中立法程序的一部分。“大社会”的目标在于将创造一个将权力授予地方百姓和社会的政治环境,打造一个将权力从政治家让渡给人民的一个“大社会”计划。作为华裔的爵士韦鸣恩,戴维·卡梅伦钦点韦鸣恩来为“大社会”计划提供意见,外界也称他为“大社会沙皇”(Big Society Tsar)。而实际上真正在卡梅伦背后创造“大社会”概念的人是保守党的智囊——菲利普·布隆德(Phillips Blond),《每日邮报》称他为戴维·卡梅伦的“哲学之王”,《英国的电讯报》也称他为戴维·卡梅伦“大社会”计划背后的驱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