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元[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流动人口在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介绍了以美国、英法等欧洲诸国、日本、泰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对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管理制度,并将其各种制度实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考虑在内,分析各种制度的利弊,进而与我国的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对比,最后提出思考和启示。
一、引文
流动人口(recurrent population),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国际上,一般称为人口流动,类似的群体或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美国地理学家W.泽林斯基系统地总结了有史以来人口移动的各种类型,指出随着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的规模会不断上升,但类型将不断变化。在一个处于发展前阶段的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很小,只限于社会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动等有限几种类型。进入发展中阶段后,随着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类型大大丰富,流动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分化。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尚未充分发达的城市和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到了发达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的完善,流动将取代迁移的一部分功能,使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的成因将偏重于经济和娱乐成分。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流动人口在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尤为突出的就是要解决好流动人口的问题,而流动人口问题离不开对身份管理制度的讨论。因此,本文从美国、英法等欧洲诸国及日本、泰国、俄罗斯几个国家的身份管理制度的对比中,结合各种制度实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分析各种制度的利弊,进而与我国的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对比,最后提出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