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世的时候,我去听过他的一场由《纽约时报》周刊主办、内容奇特的讲座。主题是录音的可信程度,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音乐。罗森以自己演奏的同样曲目,通过不同的录音设备和录音技师,甚至不同的播放器材现场对比。所有这些音响效果不是好坏的区别,而是天差地别的音乐。最后,罗森在钢琴上面重弹录音的曲目,结论:音乐是我们身体面对乐器直接发声的感受,就像印刷品不是绘画,至少西方古典音乐如此。
围绕类似的内容,但是完全另外一个角度。在和法国小提琴家布鲁诺·蒙苏西安的访谈资料中,有一段格伦·古尔德录音室的工作片段。就像往常一样,录音室里的古尔德在钢琴上以各种速度、动态和角度探讨试录A大调英国组曲BWV 806,随后回到录音控制室,一遍遍比较,决定选用哪段合适,再从不同的录音剪辑出来一个“较好”的版本。很久以前我和朋友为此争执,《纽约时报》也曾有过文章,把古尔德和鲁宾斯坦相比,从浪漫主义艺术观的角度来看,古尔德的音乐缺乏自然“天赋”。不说今天数据录音的电脑技术,数码录音剪接的便利已是家常便饭,问题还不在于此,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并不知道当时录音棚里具体的故事。人们以为古尔德不惜一切,追求一丝不苟的完美,但就是没有看到古尔德更上一层楼。因为正是完美主义的绝境,使得没有标准局限的大师超越了完美主义本身,从而看到绝对意义上的多元,偏激在共性相对之中的可能和必须。个性的奇特并不诋毁共性的整体,相反,重叠交织的奇形怪状,冲突的同时共谋同存,相辅相成之中形成的松动有机,在并不虚幻的气场里面相反相映,自由自在擦肩而过,回头交手。
幸好古尔德当年留下录像,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因为当时录音技术局限,古尔德感觉是被强行锁在单一的物体框架里面。因为古尔德挑剔成性,人们把他误解成为绝对完美的现代主义,然而古尔德又是解构的现代主义,追求绝对的完善只是表面,古尔德看到绝对背后不同角度的错差。与旁人的误解正好相反,古尔德追求万花筒折射变幻的碎片。因为音乐不是单一的绝对,而是多元的绝对并列共存,生命生息的不定没准。古尔德从不同角度刻意,寓意作品生态之不定,他希望所有的录音版本可以同时并存,或有可能任凭听众随意选择甚至重组:“喏,”他一挥手:“这里是16个录音,你可以有任何组合,任何选择。这才是理想——如果可能的话。”他把自己创作看成零星不定的局部,然后就像把孩子送上社会,随着环境发展演变:“尽管我们还没技术,不,实际新的技术已经能够接近这种可能,我相信将来听众对于录音材料重创的可能无限”。他继续对蒙苏西安说:“比如,我有你拉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可我正值兴高采烈的情绪,在保持你录音调性和音高的同时,我能改变速度表达我的愉快心情”。古尔德最后断定:“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种可能的存在”。今天的电脑技术早已超过古尔德的预言,但是,作为预言家的古尔德不算什么,关键在于,古尔德触及了一个根本问题:艺术是个活性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物体(尽管表面如此)。艺术作品的本身只是一半的艺术。真正的完成在于交流者参与的那个瞬间,不同的参与者,激活艺术作品不同的内涵和时空,所以艺术机缘生命的空间无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