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响乐欣赏十八讲

二、孤寂的湖泊——西贝柳斯

字体:16+-

西贝柳斯画像

《列敏凯宁》的故事

同斯梅塔纳一样,让·西贝柳斯的一生都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芬兰为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而斗争,由此产生了西贝柳斯的伟大民族艺术。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芬兰的音乐艺术已经成熟了。

西贝柳斯1865年生于军医家庭,9岁开始学钢琴,14岁开始学小提琴,1885年入赫尔辛基大学读法律,不到一学期就转入音乐学院学作曲和小提琴,并先后去柏林和维也纳深造过。西贝柳斯饱读本国文学,尤其熟悉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从中汲取交响诗的题材以及声乐曲的歌词。他的音乐灵感来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自北国特有的大自然景色。但从另一方面讲,他并不引用或模仿民歌,作品中很少有民歌影响的痕迹。

与格里格正好相反,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是在古典乐派和浪漫派传统的规范中形成的。格里格擅长民族风味浓郁的抒情小品、歌曲和戏剧配乐,西贝柳斯的不朽才华则是通过7部交响曲、若干首交响诗和1首小提琴协奏曲来体现的。他于1892年创作的乐队、合唱、独唱的交响曲《库列沃》是芬兰音乐史上用民族史诗题材写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交响诗《萨加》以及交响组曲《列敏凯宁》(其中包括著名的《图涅拉的天鹅》)使西贝柳斯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他的早期作品明显带有民族乐派的色彩,爱国主义和民族解放的主题在他的许多合唱曲和戏剧配乐中有所体现。《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历史场景》等戏剧配乐主题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相呼应,《历史场景》的终曲便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交响诗《芬兰颂》。

西贝柳斯在作曲家当中算是一个长寿者,他虽然去世于1957年,但自1925年之后便再无重要的作品问世。他的7部交响曲第一部完成于1899年,最后一部作于1924年。他最著名的交响诗大多作于19世纪90年代,只有《波赫约拉的女儿》和《塔皮奥拉》作于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