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二、陶冶忧乡爱国的史家情怀

字体:16+-

金毓黻先生是东北史大家,其治东北史的缘起,与忧乡爱国的情怀密切相关。他早年在日记中即写道:“……今人竞言爱国,不知爱国须自爱乡始;又竞言保存国粹,不知保存国粹须自刊刻先正遗著始。”因此他在年轻时即开始研究东北文献,辑补史料。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网罗一批御用学人编写了《满洲历史地理》,意在摸清东北史的家底,以利吞并。金先生在《东北通史》引言中说:“今日有一奇异之现象,即研究东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国,而在日本,是也。姑无论其用意若何,所述有无牵强附会,而其搜材之富,立说之繁,著书之多,亦足令人惊叹……是其影响之巨,遗患之深,岂待今日而后见。此由吾国向无此类精详之专书,可供世界学者之考览,而国人忽略史事,研究不早,亦其一端也……失之东隅,犹可收之桑榆。然则研究东北史,其可缓乎?”他治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时人了解东北历史,唤起其爱国热忱,激励人们收复故土。他说:“不佞世居辽东,基于忧乡之心,研究东北文献,积有数年”。表明自己研究东北地方史,出于对日寇侵略我国东北之愤慨,“意在整理史料”,恢复历史原来面貌,“藉以就正当世”,力矫异国人别有用心,积非成是之弊;同时在治学过程中,他不以古史自囿,重视史料积累,言必有据,不尚空谈,开启了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严谨求实、经世致用之风。

金毓黻基于忧乡爱国之心的治学历程也同样给我们从事历史文选教学者以一定的启示。纵观现在的历史文选教材,多以时代为序,经史子集、理文小史兼采,以适应各大高校通用。这种编排原则固然能够全面覆盖历史要籍,使学生掌握典籍概貌,但是也的确有难以揭示地方特色、缺少乡邦舆地之学的遗憾。尤其高校教育教学中,一直在进行加强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实践。然而高校学生基本历史文化素养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优良传统,不熟悉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这些缺憾不是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马列主义原理等公共选修课程所能解决的。在各省市争相挖掘、保护、利用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热潮之中,地方历史人才的缺乏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如何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传统的历史文选教学中合理、适当地加入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篇目,多角度地引发、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既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人才,是各地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中需要迫切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