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会常遇到难解字词,有些是常用字词,有些是生僻字词。常用字词在历史文选中出现频率高,加上字词本身古今词义的演变,由此增加了学生学习与阅读古文献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常用字词,以排除学习历史文选的困难。这对于古文献的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张舜徽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一书首章所强调的,“读书必先识字”,如果不认识古代汉字,古籍“根本不能读下去”[1]。
关于文字学、训诂学的重要性,前贤多有强调,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了突出成绩,清代学者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清人在经史考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成就的取得便是出于对文字、音韵、训诂的高度重视和运用。如清人钱大昕就曾说:“有文字而后有训诂,有训诂而后有义理。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2]考史大家王鸣盛也曾说:“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3]皖派创始人、考据学大家戴震更是强调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4]他在给友人《古经解钩沉》一书作序时总结道: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窜等。[5]
戴震这段话非常有名。他认为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只有通过文字、训诂才可以言义理、明大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其代表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便是通过文字训诂以求圣人之道的经典之作。戴震的这种观点和做法在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清人重视文字、考据,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乾嘉考据学”。在考据学者们看来,字词是文本的基本要素,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客观探究,才可以发觉经典中所蕴涵的义理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