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上:首先,加大实地考察的时间。在“45院校本”前言中,主编已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把握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一特点”,并强调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就要大力开展课外辅导,把练的时间基本放在课外”。这足以说明,实践性是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践性不仅要加强,还要拓宽其视野,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具体而言,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要通过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开阔视野,感知实物,体会课堂教学的内涵,如以前文选课都安排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实地考察,这种实践形式应恢复并加大。如笔者上大学期间,正是得益于文选课的实地考察,对太原周围的名胜古迹、寺观、庙宇等都进行了一番考察,尽管当时可能是走马观花,但对我后来阅读古文献都大有裨益。如老师讲到《唐太宗晋祠碑铭并序》,安排学生去晋祠实地考察,回来后写一篇考察报告等,这比仅仅阅读文本效果要好得多,体会也深入得多。
教学手段上:首先,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按照教材体例安排,每讲一篇课文前,要先介绍本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后是否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放些图片。其次,师生角色适当转换。素质教育理念的要义就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教学要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那么,文选课这样进行是否合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时能否保证?这一切都是我们急需讨论的问题,期望能借助本次研讨会,开阔我们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