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灿烂的感性——对吴松油画的哲学解读

字体:16+-

在装置、行为、影像、观念大行其道的当代艺术界中,架上绘画是否还有它的位置?从杜尚(Marcel Duchamp)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现成品艺术以来,有关绘画死亡的议论就没有消停。然而,绘画并没有因为被宣称死亡就寿终正寝,人们对绘画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绘画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看了吴松的油画新作之后,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绘画死亡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绘画的功能已经由摄影取代。这个论据是十分可疑的。换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因为摄影技术的发明,绘画才最终意识到自身是绘画,绘画才最终达到自律和成熟。让我以跑步为例加以说明。在人类发明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之前,跑步的目的是克服距离。人类发明了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后,克服距离的目的已经无需跑步来承担,但跑步并没有因此死亡,相反跑步的速度更快了,姿态更美了,人们赋予跑步某些更加内在的意义,跑步成为体育表演和健身运动,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就像汽车只是取代跑步的某些外在功能而没有终止跑步一样,摄影也没有取代绘画的所有功能而让绘画走向死亡。当写实的功能由摄影取代之后,绘画的某种更加重要、更加内在的功能被凸现出来了。绘画以其灿烂的感性(the sensuous in all its glory),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深度。绘画的这种内在功能,是任何机械复制技术都无法取代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杜夫海纳对绘画的永恒性做出了有力的辩护。[1]在杜夫海纳看来,由于功利、概念和目的的遮障,人们信以为真的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真实。在人们用功利、概念和目的来把握世界之前,已经在感觉中遭遇到世界,并且获得了关于世界的原初理解,这就是现象学家们称道的“先见”(foreknowledge),一种在概念理解之前的感觉领会。如果说在我们对世界的概念理解中,世界显现出它的“真实”(real)面貌的话,那么在我们的感觉领会中,世界显现出来的面貌则比“真实”还要真实,杜夫海纳称之为“前真实”(pre-real)。绘画的目的,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而是对“前真实”世界的昭示,进一步是对那个“前-前-真实”(pre-pre-real)的“造化”(Nature)的逼近。绘画的永恒魅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