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曾经强调,绘画不是在画家的眼前,而是在他的手里。
画家本来就是手艺人,但随着艺术家由工匠变为天才,他们便逐渐开始离开本职工作,以至于进入纯粹的概念领域,玩着脑筋急转弯式的把戏。概念艺术,与其说是艺术,还不如说是政治事件或哲学话题。艺术,尤其是绘画,当务之急是要回归手艺。
为什么让绘画回归手艺?因为只有回到手上,回到画家的身体姿势上,绘画才能实现它的目的。今天似乎没有人再相信绘画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情感的表达,于是绘画似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绘画消亡、艺术终结之类的话题一时盛行起来,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开始真的不再热衷于绘画,他们担心自己成为匠人,担心沉重的匠气或肉身有碍自己精神的飞跃,有碍自己成为艺术大师。但是,绘画既没有消亡,艺术也不会终结。除了模仿和表现之外,绘画还可以写意。在经过新的阐释之后,写意既能够满足艺术家的精神超拔的冲动,又不至于完全脱离沉重的肉身而进入纯粹的概念游戏的领域;写意还能够让艺术家既执着地工作,又不至于产生影响的焦虑。
那么,究竟什么是写意呢?它的答案似乎应该在模仿和表现之间或之外去寻找。在这里,意既是人的情意,也是物的生意,那么它就有可能既是我们表现的对象又是模仿的对象,或者说既不是表现的对象又不是模仿的对象,因此它的表现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那就是写。人的情意显然不是物的生意,而且捕捉意的主要方式显然也不是写而是思,那么人、物、写这三种毫不相关的因素怎么能够统在一起而成为写意呢?意既可以是物的生意,也可以是人的情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意似乎成了截然二分的物与人之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写意就是要写物与人之间的这种共同的意。但对于习惯于主客二分思维的人来说,这种共同的意是不存在的。物是物,人是人,它们之间只有作用与被作用,反映与被反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