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的可能性似乎业已穷尽,因为有序和无序这两个极端都已被触及,极简和极多(借用高名潞的术语)都已被探索。在这两个极端之外,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都不再可能。这么说来,抽象艺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寿终正寝。接下来的这半个世纪,尽管有不少艺术家仍然在抽象领域中耕耘,但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再令人震惊,因为它们都是处在无序与有序之间,都在极简与极多的涵盖之中,它们都不再新鲜。法国戏剧家雅思米娜·雷扎的话剧《艺术》中的焦点,是一幅尺幅大约为1.6m×1.2m的白色油画。其实它只是一块什么也没有画的白色画布,出自著名画家安特里奥斯之手。当抽象艺术从艺术界进入公众领域之后,它所遭遇的尴尬就被无限放大了。雷扎让抽象艺术所遭遇的困境,变得家喻户晓。
然而,李向明却在抽象艺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在他身上,我们既看不到“影响的焦虑”(借用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术语),也看不到尴尬的困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向明如此坚定地走抽象艺术道路?难道他在这两极之间,还能发现什么新的领域可供开垦?
事实上,李向明并不是一开始就画抽象。他最早是在部队学习绘画和从事写实绘画的创作,后来又在中央美院和天津美院接受更加系统的写实训练。直到今天,他也会偶尔从事一些写实油画的主题创作。李向明的抽象绘画,是从写实绘画一步步演变过来的。毋庸讳言,西方抽象大师的影响,对于李向明走上抽象之路至关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李向明几乎将各种形式的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研习了一遍。从结构、表现到材料,李向明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索。最终,借助现成品的利用,李向明终于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抽象之路。这是一种适度的抽象之路,可以超越极简和极多的困扰。换句话说,李向明转变了抽象艺术的探索路径,由对绝对或者极限的追求,转向了温和的人文关切。将抽象艺术由上天入地,拽回人间烟火。李向明的探索,为我们摆脱包括抽象在内的当代艺术的困境,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