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新老大师与新东方精神——李真雕塑的美学解读

字体:16+-

20世纪的艺术曾经离美学很远,甚至有批评家以不与美学家为伍而自豪。[1]在美学缺席的那些年代,包括美、善、精神等在内的具有正面价值的词汇都从艺术批评中蒸发了,它们甚至成了艺术的敌人。纽曼(Barnett Newman)曾经宣称:“现代艺术的动力就是摧毁美。”[2](“The impulse of modern art is the desire to destroy beauty.”)批评家丹托(Arthur Danto)更直白地表示:“至关重要的是,要将美学意义上的美与更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卓越性区别开来,美学意义上的美可以与艺术卓越性毫无关系。”[3](“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esthetic beauty and a wider sense of artistic excellence where aesthetic beauty may not be relevant at all.”)在当代艺术批评中,社会学填补了美学的空缺。然而,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聪明人总是被历史捉弄。格林伯格因为固守抽象表现主义而沦为笑柄,今天那些依然固守社会学叙事的批评家们也面临文不对题的尴尬。

敏锐的批评家已经察觉艺术发展的一些新苗头。希基(Dave Hickey)曾大胆预言当代艺术领域中将出现“美的回归”(return of beauty)。[4]库斯比(Donald Kuspit)则发现,当代艺术正在由“新大师”(New Master)艺术向“新老大师”(New Old Master)艺术发展。所谓新大师艺术,就是重视观念、批判和创新的艺术;所谓老大师艺术就是重视技巧、人文和审美的艺术;所谓新老大师艺术,顾名思义,就是二者的结合,或者借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就是二者的“扬弃”(sublation)。为此,库斯比号召画家从街头回到画室,去研究和锤炼自己的艺术表达手段。[5]随着美的回归和新老大师艺术的出现,美学叙事必将重新回到艺术批评中来。

李真的雕塑,不仅明显地体现了“美的回归”,而且是典型的新老大师艺术,符合21世纪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如此,我们决定采取美学视角来解读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