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第三节 学术史个案:刘师培之清代学术史论

字体:16+-

清末,包括刘师培在内的国粹派学人和其他学者在探讨中国学术发展史时,关注的重点是清代学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对他们而言,清学不仅属“本朝”史的范围,与现实息息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代学者是在清学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每个人成长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都离不开清学这一丰厚的土壤。

在刘师培的学术史著述中,论清代学术的篇幅最多,也最分散。检视之下,大体可分为三类:通论性著述、学案体著述、传记类著述。三者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处,但基本各有特色。

一、通论性著述

刘师培通论清代学术之由来、变迁以及流派衍化的著作以《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为代表,另外在《国学发微》、《南北学派不同论》等著作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

清代学术以考据学为核心,不少人相信这是学术界厌倦宋明理学之空谈而转向经史考证的结果。经史考证以考经为主,是接续汉代经学而来,故考据学亦被称之为汉学。刘师培总结清代学术就是从对这类问题的论述入手的,因这关涉到清学来源和界定等清代学术史上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刘氏不太赞成宋明学术全为空疏的看法,更强调考据学与宋明学术的历史连续性。他曾说过:

宋元以降,士学空疏,其寻究古义者,宋有王伯厚,明有杨慎修、焦弱侯。伯厚博极群书,掇拾丛残,实为清学之鼻祖。[1]

明人之学,近人多议其空疏……钱大昕曰:“自宋以经义取士,守一先生之说,而空疏不学者皆得名为经师,至明季而极矣。”又曰:“儒林之名,徒为空疏藏拙之地。”阮芸台曰:“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无闻。”江郑堂曰:“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抵,束书不观(此语出于黄黎洲)。”此皆近人贬斥明人学术之词。然由今观之,殆未尽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