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同志原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随我研读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随龚书铎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出站后便留在该系任教。2002年曾应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之邀请,前往该校讲学。李帆自研读博士之日起,即以“晚清学术史”为研究课题。一年前,他把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改写成一本专著,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要我在这本书前面写几句话。我是义不容辞而又十分高兴的,正好借这个机会,谈谈我对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和李帆此书的一些认识。文中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同行专家或读者的指正。
大家知道,刘师培的学术思想,基本上是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不新不旧,又新又旧”的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混合型”、“过渡型”、“转型型”的学术思想,不折不扣地是晚清中西文化“交融互释”的产物。这种“过渡”形态的思想文化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科转型——即由经、史、子、集“四部”之学转变为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的过程中,影响更为显著。关于这一点,钱玄同先生1937年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等文章中曾经这样论述:“最近五十余年来为中国学术思想之革新时代。其中对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进步最速,贡献最多,影响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巨。”在他看来,这一运动中有十二位贡献“最为卓特”的学者,他们是:康有为、宋衡、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章太炎、孙诒让、蔡元培、王国维、崔适和刘师培。对刘师培,钱玄同先生的评语是:“此黎明运动中之刘君,家传朴学,奕世载德,蕴蓄既富,思力又锐”,“年齿最稚”,而且,“刘君识见之新颖与夫思想之超卓,即在民国纪元以前二十余年间有新思想之国学诸彦中,亦有甚高之地位”。他特别重视刘师培在学科转型方面所做的贡献,对刘氏编撰的几种新式教科书,如《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教科书》等,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其中“甚多新义”,不愧是吸纳西学的“典范”。总之,刘师培学术思想之“新”,在当时学人中是得到普遍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