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看看道德教育的过程。道德感情和某些行为之间的联系大都是由教育造成的。皱眉、瞪眼、摇头、责难和别的不快表示出现在某些行为的前后,能使儿童知道这些行为是他周围的人所不赞成的。他先是冲动地模仿这些外来的反对表示,慢慢开始感到与自己的某些行为联系着的一种不安。他对一些直接反对他的行动也感到痛苦和愤怒,本能地不满或者怨恨这些行动。他的父母或别的长者以一种权威口气对他说的话,在他的意识中唤起了强迫和抑制的感情,他本能地觉得他必须去做某些动作或把某些正在做的动作丢开不做。[32]
做某些使人不悦或直接被禁止的动作,常常带来一种不愉快的后果(自然的和人为的),对这些后果的模糊记忆则引起了害怕和厌恶。儿童也常常听说有别的神秘存在物会因为他的不听话而惩罚他,由这种前景所产生的畏惧因为想象中的魔鬼的无常和怪诞而愈加强烈了。[33]随着时间过去,他得知有一个上帝,上帝反对和惩罚罪恶。然后一种本能的认识世界的渴望、一种对清醒思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了,帮助他避免某些行为,趋向另一些行为。再往后,当同情发展的时候,热爱开始作为一个行为动机发挥重要作用。他对他周围的人和上帝的爱使他渴望避免引起不快的行为。他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想到他们所受的伤害,对他也是一种伤害,这也使他克制某些行为。随着理智的成长,这个少年学会理解某些禁令的合理性,学会自觉地制止自己去破坏法律。在家庭中就开始的教育训练在学校和整个社会中继续进行,他在每一方面都碰到反对和痛苦的表示,都听到命令:你勿这样。这样他就学会了敬畏和接受法律。
由别人不赞成和别人的权威语气引起的感情,痛苦的感受,对人及神的惩罚的畏惧,对丧失名誉的畏惧,担心引起对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的畏惧,在这个少年的意识中构成了那种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感情复合体的雏形。在所有这些感情里,有一种对那些和它们所联系的行为表示反对的成分,有一种厌恶,一种否定和制止的感情,一种决不要和决不应的感情,一种通过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各种成分的联合而大大加强了的感情。随着时间过去,这些成分很多不再在意识中出现,反对和制止的感情和那些行为观念直接联系起来了。行为者对某些动作的出现自然会产生一种抑制感,而无须向自己描绘产生这种感情的根源。他体验到的这种抑制和强迫感,似乎是他心中固有的,或者是从他心灵的外面而来的,它的神秘使他充满了敬畏。当这种感情围绕着一个行为观念时,他不由自主地认识到这种感情对他的约束力。所有别的成分似乎都在意识中消失了,只留下一种抽象的义务和不赞成的感情,一种对抗那个行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