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基本特征

字体:16+-

媒介批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本质,在于为媒介“立法”,建构媒介话语生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基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形态的要求,形成媒介规制。其重点在于探索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媒介发展所应该坚持的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社会功能取向。由此,媒介批评理论通过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媒介本身、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性批判,从而发现其现代性内涵。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就指出,社会生活的内容不仅只有权力与职业,它也包括美学经验、宗教思想、个人价值体系和情感及知识见解的共享的仪式化系统,因此,传播是“现实被生产、保留、纠正和转移的抽象过程”。[1]在他看来,媒介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批评,即以媒介为中心的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因此,所谓的媒介研究也要遵循文化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此意义而言,媒介批评显然也就具有文化批评的基本特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介化社会”逐步形成,大众传播媒介无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是作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都已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支配性的作用。因为媒介的发展所引发的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都已远远超出了对信息传播的单纯物理意义上的理解。媒介批评作为媒介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前所述,其基本目的在于为中国当代社会媒介文化的发展建立规范,由此也就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

一、价值导向

媒介批评理论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媒介批评理论的发展,客观上都为建构媒介批评的价值体系做出努力和贡献。媒介批评观念的变革,也都是对媒介批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立法”,从而建构和完善媒介发展的价值规范和标杆,故而,就此意义看,明确的价值立场导向是媒介批评的本质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