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第二节 媒介与文化

字体:16+-

媒介和文化间的关系研究是媒介批评的基本目的,通过探究媒介与文化的关系,保证大众传播活动的良性发展,建构良性的社会文化价值。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媒介体现文化,任何媒介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种文化信息;文化依托于媒介,文化不能脱离媒介而独立存在。总的来看,媒介活动总是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和内涵,而社会文化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如前所述,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就直接提出“传播即文化”的观点。由此,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探究成为媒介批评理论的基础。

一、传播即文化

媒介批评理论在媒介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詹姆斯·凯瑞“传播即文化”的观点最为典型。该观点也是媒介批评所坚持的对媒介的基本定位。显然,离开文化价值和立场,任何批判对人而言都没有现实意义。

针对美国主流传播研究坚持传播是“信息传递”这样的观点,凯瑞明确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凯瑞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并非是“传递观”所认为的单纯是信息在空间的传播和对受传者的控制与影响,而是维系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创造、表达,并更新和改变某个社会群体共同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信仰(见表5.3)。

表5.3 传递观与仪式观的比较

文化传播学派认为,传播是符号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第一,文化传播学派坚持“现实的符号生产”的观点。符号学和意义理论认为,传播活动中存在着“真实现实”和“符号现实”的区分。一方面,存在着一个我们可观察的客体、时间与过程的真实世界;另一方面,存在着一种命名真实世界中的这些事件,并或多或少能描述这些事件的语言或符号。我们通常认为,现实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但是,正是通过媒介传播,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才创造了现实,并使现实成为一种存在。第二,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形态具有替代性和生产性等文化特征。媒介批评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媒介符号形态如何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因此,通过对符号意义的文化内涵的研究,通过对发生在历史中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的传播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人们对各种符号系统的文化建构。解释人们如何创造、表达、传播文化、现实的知识以及对现实的态度。这些就包括艺术、科学、新闻、宗教,乃至神话。可见,通过这一概念的界定,文化传播观把对传播的“意义”的深层内涵的分析和探索当做基本的理论基点。这一点是对以“传递观”为主导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