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文化的多维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

字体:16+-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民间表演艺术;民众的生活形态、礼仪和节庆活动;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民间生活及科技知识;民间传统工艺和艺术。这5个方面的展示和传播,显然都依附于“物质”的因素。而这种依附不是连带的,“物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过程中的结构内核。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或展示,大多依赖物化形态的“道具”,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稍纵即逝的举止投足和声音。我们在把握和认识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时候,不能对其“物质”的因素视而不见。实际上,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塑造或重构某一物质形态。时下各地兴起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毋庸讳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从事物化或固化的处理。下面以传说为例,展开这方面的论述。

一、传说由“物质”而存在

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态之一,以民间传说为考察对象,比较容易讨论这一问题。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对传说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予以特别关注,认为这是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的中心必有纪念物的存在。自然、神社、寺庙、古冢以及其他的灵地、家族的本冢,原本就是信仰的相关,因而各自占据了可谓是传说的花坛之地位。村落成为中心之一,在于其作为发生地之外廓:奇岩、老木、清泉、桥、坡等的每一样,或许原本是类似于大纺织品中的一个图样之物,如今却大部分独立出来,并成为了传说的纪念物。”[1]除了关于人物和历史的传说之外,所有的都是“物质”的传说,都是在说或传某一物质,传说由“物质”而存在。

民间传说中有一类风物传说,钟敬文先生在《浙江风物传说》一书的“序言”中说:“所谓‘风物传说’主要是指那些跟当地自然物(从山川、岩洞到各种特殊的动植物)和人工物(庙宇、楼台、街道、坟墓、碑碣等)有关的传说。……除了自然物、人工物外,还有一些关于人事的,如关于某种风俗习尚的起源等。这些传说,也应当包括在内。”[2]风物传说是对一个地方人工或自然景物形象的一种想象性叙事,是对某些风俗习惯的诠释。叙事和诠释的目的在于确认和提升景物、习惯的文化地位,并注入历史的逻辑力量。给风物提供的传说一般不是一个发生过的事实,却成为当地人一种“集体记忆”的历史资源,并为当地人的生活注入了生存环境的意义。可见,民间传说这类非物质文化的作用在于对物质形态人文因素的强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