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风俗文化的演变轨迹
有秦一代,秦王朝的统治者们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蔑视精神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民俗文化不可能闪烁出耀眼的光泽。
鉴于秦王朝实行“法治”而未能维持自己的长久统治并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汉王朝转而采取了“持以道德,辅以仁义”[1]的治国方针,其指导思想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谊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只有“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2]这里所谓“兴礼乐”,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儒家相对宽容的统治思想,来作为巩固封建制度的精神工具,其中也包括试图把民间风俗纳入儒家礼仪的范畴。
汉初,君臣多以楚人为主干,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风是浪漫的,富于玄想,加之又有齐俗羼入,自然为两汉风俗涂抹了一层浓重、斑斓的浪漫色彩,从而使先秦北国传统风俗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风俗。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世人多言秦汉,殊不知秦所以结束三代文化,故凡秦之文献,虽至始皇力求变革,终属于周之系统也。至汉则焕然一新,迥然与周异趣者,孰使之然?吾敢断言其受“楚风”之影响无疑。……何谓楚风,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3]
通观秦汉风俗,大体上可以梳理出以下三条发展演变的脉络。
一、多样化的统一
秦汉之前,除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原民俗外,我国境内还存在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风俗,其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各自都有本身的特色。特色比较明显、影响颇大的则是楚风俗、齐鲁风俗、中原风俗和秦风俗。自春秋时代起,楚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与齐晋争雄,楚风俗亦随之向北延伸。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楚向东、西拓境,东至吴越,势力及于淮河流域,与齐、鲁相接;北至汉中,与秦风俗圈相连。楚风播及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