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文化的多维视域

狂欢:节日饮食与节日信仰

字体:16+-

狂欢:节日饮食与节日信仰在中国,节日和饮食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民间狂欢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民间信仰活动集中和“合法”展示的场合。节日是信仰的产物,信仰是节日狂欢的基础和核心,在当下社会,狂欢被注入了时代的意义。

一、节日饮食的合理性

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宏观而言,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因文化传统的缘故,西方人的人生倾向明显偏于男女关系,人生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投注于这一方面,这在汉民族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汉民族对于男女关系理解的褊狭,仅仅把它看成是单纯的性关系,而在传统文化中把性隐蔽化、神秘化,性被蒙上一层浓厚的羞耻和伦理色彩,对于现实的性,便只能接受生理的理解。“男女之大防”,将男女关系与性关系等同起来,所以对性的认识也是肤浅的。而且这一切都还只能“尽在不言中”,说出来便有悖礼教,认为道德沦丧了。

由于对性的回避、排斥,中国人把人生精力倾泻导向于饮食,这样,不仅导致了烹调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赋予饮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将饮食和民间信仰捆绑在一起,诸如月饼与月亮崇拜、食物与祭品、粽子与屈原信仰、元宵与团圆意愿等。尤其是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更是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活动,诸如守岁、放鞭炮、贺新年、压岁钱等,尽管这些属于特殊时间段的世俗行为,却渗透着浓重的信仰心理。正是这种极其普遍的信仰心理,导致了年夜饮食的终极狂欢。新旧年的交替,恰恰是宣泄信仰欲望最为浓烈的时间,人们通过饮食的狂欢,“葬礼”即将过去的一年,呼唤新的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