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文化的多维视域

客家族群制造的神话叙事

字体:16+-

客家作为汉民族内部的一个族群,原本并不存在,经过一番学术叙述和处理以后,却似乎变得实实在在起来。这在民族文化研究史上是值得玩味的事实和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堪称族群建构的神话叙事。考察其展开的实际状况和叙述过程,应该成为客家研究的热点。

一、移民记忆的悖论

学术界认定,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既然是支系,谓之族群是可以成立的。本文将支系置换为族群,完全是为了讨论的需要。因为族群可以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学术话语。

关于族群的概念,以马克思·韦伯所下的定义最为流行,他有一篇较短的文章,题目就是《族群》,该文说:“如果那些人类的群体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或者是因为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是因为对殖民和移民的历史有共同的记忆,而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种群体就被称为族群。”[1]自从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编撰《族群与边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之后,人类学家们认识到族群的意义不是关于社会生活或人类个性的某种基本事实,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物(social construction),是社会构拟于某一人群的边界制度。族群是一个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历史、文化或族源,而这种共享的载体并非历史本身,则是他们拥有的共同的记忆。就客家而言,迁徙或说移民的记忆应该是构筑其“主观信念”的基础。

移民记忆是客家族群(并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对相似性认同的一种主观的信念(subjective belief),一种在客家聚落范围内的公共记忆。正如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认为的,“传统的创造”(invention of tradition)是构建的、制度化的传统,传统有可能在短时间——数年间突然被创造出来,它是由显在的或潜在的规则所制约的习惯。为了灌输某种特定的价值和规范,创造的传统要通过一系列礼仪和象征来暗示自身与过去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通常并非是历史性的。[2]其实,关于客家移民漫长历史的神话是编制出来的,堪称“传统的创造”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