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娜的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是由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辽宁东部山区沙河沟村为个案》修改而成的。圈内人看到这个题目,便自觉很新颖。人们的关注多集中于庙会、宗族社会、民间礼仪和各种祭祀活动等事象,而以技术民俗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委实罕见。
“技术民俗”学术概念尽管不是詹娜率先提出的,但在国内,是她首次将其全面诉诸学术实践。尽管物质生活民俗早已进入民俗学视阈,但直到今天,民俗学界仍然偏重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传统,而很少顾及民间生活形态。即便是关注民间物质,也总是在其意蕴和内涵方面下功夫。
技术民俗是民间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手段,也是最重要的地方传统。农耕技术民俗属于“农业生产常识”,这是一个农业社区正常的人所具有的、可以用以维持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的知识或信念,一般具有普遍性、直观性、实践性、实用性和易模仿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结到一个平常的词,就是“平常”。在现代社会学领域,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被认为是最高的实在。在国内民俗学界,学者们热衷于“非常”世界的经营,即爱好对“节日”时段的解释,而面对漫长的非节日时段却熟视无睹,觉得无须解释抑或无力解释。长期以来,技术民俗作为人们习以为常也理所当然的“平常的事实”,自然就被学术实践忽视掉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耕技术自然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民俗事象,也是生发其他民俗事象的背景性知识。这种背景性知识早已内化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成为我们面对事物的参照系,还是民俗学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以农耕技术民俗为学术目标,触及了我国民间最基本的文化体系,选题不仅呈现开拓性意义,而且为民俗学真正回归生活世界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效的尝试——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学术诉求转向了直接表征生产实践的学术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