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六、明清小说中猿猴叙事的人伦生态意义

字体:16+-

《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回写白猿善变,化作美女,获取男子元阳,还戏弄张真人,显示巫胜于道。《初刻拍案惊奇》则是以弘佛反道为主题的,其中因兴妖作怪被杀的猿精由一个怪老道变化而来。

明天启年间清隐道士(沈会极)编次《皇明通俗演义七曜平妖全传》第六十六回也写,正德年间有个白猿精得道,在济宁鲁桥一个庙中替人断吉凶,非常灵验,甚至能助人考中进士。只是因托人向张天师要玉印,被天师杀害。因而转世托生为沈晦,“一团郁气未消,故此下界为殃滕县”,成为徐鸿儒的军师。作品引诗曰:“沈晦为妖原有由,当年却是白猿妖。生前已犯刀针杀,此世分尸胜割头。”

此前瞿佑(1347—1433)《剪灯新话》卷三《申阳洞记》写李德逢在元文宗天历年间流落桂州,射猎时遇猴妖,射中其魁首,追踪至申阳洞,毒杀群妖救三个女子。乔光辉教授注意到,《申阳洞记》作为明代作品的志怪叙事,“又融入了时代的特点”,申阳洞中的猿猴不是对唐代《补江总白猿传》的单纯模仿,而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比起唐代将军欧阳纥带领壮士三十人行动,这里的李生乃是普通市民,依靠一己之力战胜猴妖。小说歌颂了一个“流浪汉”、普通市民的智勇:“一个有着许多缺点的年轻人,在申阳洞中能施展自己的智慧,冒充采药的医生,诈称有仙丹可以度世,使得群妖争先食用,最终战胜了猴妖。……”[1]的确如此。可以补充的,这一叙事的前提,无疑是站在“人与兽”、“人与精怪”之别的逻辑前提和文本积累基础上的。实际上,猴妖(猿精)与人纠葛的故事,毕竟还是在一个生物主体(人)对于另一生物主体(猴、猿)进行整肃、镇压的叙事框架中展开,这是一个主流与边缘、强势对弱势的带有剿灭征服性质、并打着解救被掳少女行使正义旗号的行动。善骑射弓马的李生,正是在解救少女、镇压猴妖的行动中成长。瞿佑将“逐兔见宝”“动物求医”母题等组织到一处,李生在射猎活动中深入涧谷,归途迷路,古庙中遇一些猿类动物,发箭中其“正中坐者”又追逐到申阳洞中,他的身份变成了前来采药的医者(即被称之为“神医”),借着为老猕猴(中箭者)疗伤,谎称拥有“仙药”。实际上,打猎运用淬毒的镞矢,是严重违反生态伦理的;而谎称治病的“仙药”实用“其药盖毒之尤者”的毒药,将大小猴妖三十六头皆斩戮[2],也颇显“胜之不武”,戾气太重,带有扩大化复仇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