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一、明清小说及民俗叙事中怪牛形象的外域印痕

字体:16+-

首先,是怪牛、神牛形象的虚实参半的想象,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与产于水中的神马相对应的,则是同样与龙有缘分的神牛。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十七回描写,有一种火睛牛就出产在西番:“那个所在,专出海犀,海犀若与龙交,就生出这一种来。故虽形状生得狰狞,从来不会伤人。其性最热,皮可御寒,胆最贵,人得了系在身边,能驱诸邪,瘳百病。……只为当初汴京有个曹容参将,出征西番,闻得此兽好处,遂带了雌雄一对回来。那(哪)里晓得雌的不受龙气,生出来的就是水牛。”这是一个与水中出神马传说相映衬的模式。而宝马出入于河中,则不仅是中国自汉代史书就载录盛传的,也是佛教的古远传说。有关专家早就指出:“古人常说良马出于水中”,“应视为产于近水源的草地”。[1]

以牛作为心中的异兽模版来认知、想象和描绘,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营构积习。清代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乾隆巡幸江南记》)第四十三回描写,海波国王在被平伏后上表称臣,进贡该国土产山兽名曰“金鳌熊”,其身材“牛头如鼠,有八尺长四尺高,金毛遍体,力大无穷”。这时山东举子和广东武举因为前者争路发生纠纷,陈宏谋就想得一计,命两省举子齐往教场,有能打胜金鳌熊者,争回马路。次日双方来到教场,山东人姚文升出手不利,被金鳌熊咬死,众人围攻,“反被金鳌熊抓伤举子无数,是时山东人皆逃走,无敢近前”;而广东香山人赵虎眼快手疾,一拳打到金鳌熊尾骨,“登时四肢麻软,喊叫如雷,赵虎乘势擒上金鳌熊背,一手揪住鬃毛,双足将他夹住,一手照头乱拳捶下,问他肯服否?他觉古怪,竟晓人言一般,四足伏下,把头乱叩,如服教一样”[2]。于是马路被官府裁断为广东人所用,别省不能争夺。从这一母题的叙事中,也看出作者的倾向性和岭南区域文化心理。这里的“金鳌熊”又被称作“金鳌犼”,其乃是如牛状怪物与“犼”的结合体。后者《集韵》称:“北方兽名,似犬,食人。”即华表上的蹲兽,实际上来自西域和印度,加上狮子、野牛等特征,演变成一种头如牛身如鼠的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