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蚌珠具有鲜明稳定的女性性别意味,往往对应着女性人物性别身份。夏敬渠《野叟曝言》写文素臣梦老妇赠二女,醒后手握二颗大珠。后老蚌化老妪又取回二珠,道:“前遭龙厄,籍相公福庇,以二女奉侍,今当见还。金面犼有难,相公当往救之。孽龙已为香烈娘娘收服,妾可无虑,但恐野性难驯,不日来见相公,乞相公手记一番,便与妾冰释前嫌,感激不尽。”素臣恍然大悟想起先前之事,忙在袋内取出双珠递还[1]。二女即二珠(夜明珠宵光和避暑珠寒光),其报答文素臣救命之恩的使命完成,仍被取回。叙事者在此暗示出一个问题:有特异功能的两个美女就是两颗宝珠,这种将蚌珠女性化的文化意识显然是远古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变形与延伸。
另外则是将巨蚌直接理解为女性的隐喻,这也与古人对宝珠的观念有关。清初屈大均曾作过一篇合浦海中珠文化的详论:
珠者,蚌类也,蚌之阴精,圆泽为珠。……盖月之精华所注焉。……凡秋夕,海色空明,而天半闪烁如赤霞,此老蚌晒珠之候。蚌故自爱其珠,得月光多者其珠白,晒之所以为润泽也。凡蚌无阴阳牝牡,须雀雉变化而成,故能生珠,专一于阴也。曰珠牡者,言其蚌大无阴也,或以九孔蠃为珠牡,非也。曰“珠母”者,言其无阳也。蚌以月为食,与蟾蜍相为性命,呼吸太阴之精,无大小皆有珠,皆牝类也。称海曰“珠母”,宜也。[2]
也许因为与月亮(太阴)的关联,古人惯于将蚌与蚌珠理解为阴类,与女性性别挂钩。因此蚌精的性别大多为女性,其对于人类男子的追求也是经常性的。如清代小说《新阴阳显报鬼神全传》(《鬼神传终须报》)第十九回写苏州张阿礼平日多善行,一日,得一河蚌,蚌化为女子与他结为夫妻,生子名成业,科举得第。后蚌妻与张阿礼一起入山修炼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