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二、龙夺珠母题亚型的政治伦理化

字体:16+-

蛟为龙族之一种,常常被认为是水患的直接祸首。如果说龙夺珠行为尚可勉强为世人接受的话,那么蛟夺珠则是除了恃强凌弱外还兼有了僭越之嫌,这是传统社会民俗心理与政治伦理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民俗故事中也出现了这种“零容忍”复杂心理带来的故事。明代笔记有这样的含有政治学意味的生态叙事:

我湖慈感寺前桥曰潮音,水清澈。有蚌浮水面,吐珠,人皆见之。每风雨,即有蛟龙来攫。永乐中,夏忠靖治水至湖,宿寺中。夜有神,黑衣白里。率一美女来见,公不为动,徐诉曰:“久窟于此,岁被邻豪欲夺吾女。若得大人一字为镇,彼即慑伏,永不敢动。”公书一诗与之,中有“蚌倾心”之句,神拜领而去。未几,公至吴淞江,有金甲神来诉曰:“聘一邻女已久,无赖赚大人手笔,抵塞不肯嫁。请改判。”公张目视之,金甲神甚怖,冉冉而退。公因悟曰:“是矣,慈感蚌珠之仇也。”牒于海神。次日,大风雨震电,有一蛟死于钱溪之北,文皇方有侦卒报知。及还朝,问状。对曰:“此皆陛下威德,百神効灵听命。臣何敢与焉!”上甚悦。[1]

在官本位社会形态的思维定势中,治水清官夏忠靖为正统、“贵人”,本身就有着辟邪威势,何况又牵动到了“文字崇拜”(字纸崇拜),震慑的恰恰是恶蛟这一蚌精的夙敌旧怨,而蛟往往就是民间兴风作浪、制造水灾的祸凶。情节延展与叙事话语中处处都透露着善恶正邪的政治伦理寓意。在此清官参与到蛟夺蚌珠的自然争霸中,使自然平衡过程渗入人类的正邪价值判断和好恶情感,更令人震惊的是,似乎上天也与清官的理念不谋而合,“大风雨震电”,“蛟死于钱溪之北”,对强大的邪恶势力做出了终极的正义裁决。

对此晚清俞樾还在念念不忘,他续写了上面的故事传闻,对含珠巨蚌的绵绵长寿深为感慨,大概能够“光彻霄汉”的宝珠应该是人神万物共爱之的吧。似乎,这一正直官员“多管闲事”的传说,构成了忠臣良吏亲民叙事的细节组成部分。蚌珠成为一种追忆贤官的物证。而生物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谁能够轻易破坏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