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四、树神崇拜体现的生物共在生命意识及物活观念

字体:16+-

树神为植物神,而树神崇拜却体现了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的共在生命意识。人类学家认为,有一套信仰把植物与人和兽类生死联在一起。果实丰收,幼畜也生得多。樱草花和猫儿柳都不许采集:“这些都是英国乡村中普遍的信仰。民间故事中有一个最受人喜爱的情节是‘生命标记’,指和一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树木或植物。假如它枯萎了,他就会得病;假如它被砍去了,他就会死于非命。在西非和有些印度洋岛屿上,这是一种通行的信仰和习俗。”[1]这一信仰显然与本文所论树木生态母题有关。

其一,外域树神传说与中土祈求长生理想融汇。秦汉以降不断强化的求仙观念,向异域奇物探求神物得奏奇效,是重要一支。《山海经》多载有神物崇拜。王嘉《拾遗记》卷三则载仁寿木,“木似柏而枝长柔软,其花堪食,故《吕氏春秋》云:‘木之美者,有仁寿之华焉。’即此是也。……”检今本《吕氏春秋·本味》作:“菜之美者,昆嵛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高诱注:“寿木,昆嵛山上木也。华,实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而树神功力减退,《抱朴子·登涉》言:“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山中夜见火光者,皆久枯木所作,勿怪也。……见秦者,百岁木之精;勿怪之,并不能为害。”

其二,树木被伐的厄运,又汇同起生命被摧折的忧恐进入汉代之后的诗歌咏叹中。开创了对植物受到伤害同情的恒久性抒情主题,其对咏物诗中感慨被摧折者不幸命运有所助益。本来,汉乐府《艳歌行》有关树被砍伐之咏,很可能具有托物以讽之意: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