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食陋俗,是了解、反思国民性的一个窗口。19世纪末以来,关于中国的国民性、民族性格问题有不少讨论,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学、传统文化热兴起,对于国民性格中负面的东西也有了一些可贵的反思。其中,西方汉学家的意见,非常值得重视。如俄罗斯汉学家比丘林(1777—1853)在《中国民情与民风》里肯定国人有一些好的品质的同时,中间也有这样的表述:
中国人还有一些坏的品质:和自己的对手交往中城府太深、阴险狡猾、背信弃义、容易激动、报复心重、残忍、对不幸的人缺少同情心、不好客,这在其他亚洲国家很是被推崇;但是在外国人面前这些品质都被傲慢所掩盖。中国人没有机会拿自己的教育程度同欧洲比较,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教养的民族,对他们周边的半开化民族抱以很大的蔑视。但是在和欧洲人的交往中,他们能够发现欧洲人身上流露出来的更好的教养,所以他们表现出礼貌、温和、柔顺,甚至友好。而这些东西只有在中国长久居住并对此进行考察的人才能发现,在谦恭这一精巧的覆盖物背后流露出来的到处都是傲慢。在中国,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都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要表现自己的优越。但是在中国人对欧洲人礼貌的接待中还难以觉察到这一点。不过在中国官吏针对欧洲人侮辱性的语言里偶尔还能发现这一点,而普通人有时也会表现出粗鲁且蛮不讲理的行为。[1]
还有一位著名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在中国山东等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也深有体会地指出:“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残酷。……了解中国人的人都认为,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以下他列举了老师惩罚学生使之头破血流、孩子遭到母亲毒打、酷刑折磨、抓住偷粮食的活活烧死、强迫寡妇自杀等现象,进而真诚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局外人的良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