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乐之乐:关于作曲家和演绎者的笔记

如何纪念为好呢?这样一位大师——写在切利比达克百年(前篇)

字体:16+-

在一个类似大师课的场景中,切利比达克坐在一旁,身后有一些观众;另一边是四位提琴手,演奏勃拉姆斯《A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片段。指挥家打断了年轻的第一小提琴,提出意见,然后演奏继续,片刻之后又打断了。如此重复许多、许多次,他有时说哪里不好,有时指出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其间又顺口说了一句:克里斯蒂安(那位第一小提琴手),我总有一天要杀了你(引发观众的一片笑声)。

——以上这个场景是有关指挥家的纪录片,《随性自然——切利比达克的音乐哲学》的开头。

十分凑巧,切利比达克与索尔蒂生于同一年,今年是他们二位的百年诞辰。那么,写完了“索尔蒂百年纪念”接着写“切利比达克百年纪念”吗?虽然我感到应当为自己景仰的两位大师写一点纪念文字,但说起来,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动笔写切利比达克的纪念文比较好。与索尔蒂不同,切利比达克是我最热爱的那么二到三位指挥大师中的一位,然而,谈论他总让我感到非常困难。无论是关乎整体风格,还是单张唱片的演绎都很困难。为此人贴上一两个标签是很方便的,但我越接触他的指挥艺术就越感到,那种演绎之奇妙境界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演出都有各自的妙想,以标签式的“切利风格”去套其实是不可能的;其次,我认为更加重要的,就是“奇正相生”。

个人风格极为特别的指挥家不多,真正做到“奇正相生”之人又仅是其中的极少数。实在很难形容这种妙境,只能说许多时候,“个人特色”鲜明的演出让我领略到其动人之处,却未必能令我沉浸其中,跟着它的路子重新认识一部作品。因为“重新认识”关系到全局,而细节中的奇思妙想仅是局部,哪怕是一些闪光点。与之相对的,切利比达克的演出每每将我完全拖进它的世界,也就是说,无论外部的细节多么精美、多么古怪、多么骇人、多么颠覆传统,更为重要的始终是整体上“新的认识”从细节中升起,高居细节之上,它折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