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前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感为切利比达克作“纪念文”之不易,这样一位大师真不知该如何纪念为好。故我不能写“切利比达克百年纪念”,仅能注“写在切利比达克百年”。中篇与后篇是通过部分唱片回溯时间之流,以求管窥大师指挥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考虑到切利否定唱片价值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的唱片当作例外,后两篇文章果然也不适合作为纪念文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指挥家灌唱片虽不同于自作文章,但考虑到自己的演绎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面对许多人的观察,真是马虎不得。而大音乐家们往往是自律性过重,无须外界的压力自己就会追求达到最高水平。只是切利比达克一方面在排练中将乐队逼向绝路,另一方面又将辛苦所得的效果“都付与断井颓垣”——毫不犹豫地将其掩埋在历史陈迹中。若不是乐队财政发生了困难,我们是否还能听到这些录音?我想也没多大问题,现在唱片公司想尽办法掘宝,只要录下了,哪怕切利生前没有授权,这些记录还是有可能重见天日。问题在于,我们通过音乐家所不认可的唱片来认识他的演奏,是否为演绎者本人所愿?
当初戈多夫斯基在录音室中大受折磨,告诉人们不要用他的唱片来认识他。哈罗德·勋伯格应该是知道此事的,但他依然在那本《不朽的钢琴家》中将戈多夫斯基的唱片评价为:展现出“那个时代(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钢琴技巧”。戈多夫斯基写下不少钢琴音乐,大大显示了他的超绝技巧,但听别人演奏这些作品,我们不能了解作者本人的触键,感受他的音乐修养。结果戈多夫斯基的唱片还是成为人们认识他的一手资料。与戈多夫斯基不同,切利比达克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通过唱片欣赏音乐”的价值,结果却殊途同归,唱片终究成为人们认识他的主要手段。